《创业史》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叙述和议论的结合
柳青在《创业史》中巧妙地结合了叙述和议论,将自己的情感、对事物的评价、对生活的认识、对人物的剖析化为哲理性的议论,或者融化于情节之中,或者直接站出来面对作品中的人物和读者抒情议理,表明作家鲜明的倾向性。这种叙述方式增强了作品的思想性和感染力。
现实主义特征
《创业史》以一个革命者的姿态,站在时代历史的宏观高度,去探寻农民的历史和现实命运以及未来的发展道路。作品敏于对新事物、新思想的捕捉,通篇洋溢着浓烈的政治激情,有一种激动人心的感情力量。现实主义平添了明显的理想化、政治化的色彩。
结构的严谨和多线并行
《创业史》的外部结构采用多卷式的布局,第一部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是它的“题叙”与“结局”,力图使这部小说具有历史的厚重感,产生史诗效果。内部结构中,一条主线贯穿五组矛盾,几条线索相互交错、主次分明、时隐时现,展现了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的不同性格。
心理描写与哲理性的议论
柳青注重分析人物心理,描写人物心理活动。这部小说描写关中地区一个农村互助组建立、巩固和发展的过程,通过平凡的“生活的故事”,表现了不同人物在合作化运动中各方面的变化过程。同时,作者将宏大的结构与精细的描写、心理的刻画与哲理性的议论相结合,使读者能更深入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社会变迁。
叙述人的“形象”和“视点”
在《创业史》中,故事主要通过叙述人来描绘。这个叙述人是事件的参加者,他在叙述过程中表明自己鲜明的爱憎,解剖着人物的灵魂,引导着读者去理解事变的意义。通过叙述人的“形象”,显示着柳青的风格,通过叙述人的“视点”,揭示各阶级人物的心理和思想感情。
综上所述,《创业史》通过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功地描绘了中国农民在社会主义创业历程中的历史命运和心理变化,成为了一部具有史诗意义的经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