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创业网-为互联网创业者服务

猪免疫程序该怎么安排

制定猪的免疫程序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以确保猪群能够获得有效的免疫保护。以下是一些关键步骤和原则:

了解病原特性

潜伏期:了解不同病原的潜伏期,以便在适当的时间点进行免疫。

疫苗起效期:掌握疫苗的起效时间,以便在猪群中产生足够的免疫力。

免疫持续期:确定疫苗提供的免疫保护能够持续多久,以便安排后续的加强免疫。

疫苗相互影响:了解不同疫苗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在免疫程序中产生不良反应。

疫苗与其他疾病的影响:考虑疫苗对其他疾病的影响,确保免疫程序的安全性。

根据疾病流行特点制定

把握流行新特点:了解当地及猪场的疫情流行情况,选择合适的疫苗进行免疫。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疾病发病特点,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考虑抗体水平

监测抗体水平:定期检测猪群内的抗体水平,确保在抗体水平下降至临界线前进行免疫。

母源抗体干扰:考虑母源抗体对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免疫。

制定具体的免疫程序

初免和加强免疫:根据疫苗的免疫程序,安排初免和加强免疫的时间和剂量。

季节性免疫:根据疾病的季节性特点,安排季节性免疫,如春秋两季集中免疫。

紧急免疫:在发生疫情时,对疫区和受威胁区进行紧急免疫。

结合实际情况调整

监测免疫效果:通过免疫监测结果,评估免疫程序的有效性。

调整免疫程序:根据猪发病严重程度及当地疾病流行特点的变化,及时调整免疫程序。

生长肥育猪

1日龄:猪瘟常发猪场,猪瘟弱毒苗超前免疫。

3日龄:鼻内接种伪狂犬病弱毒疫苗。

7-15日龄:肌肉注射气喘病灭活菌苗、蓝耳病弱毒苗。

20日龄:肌肉注射猪瘟、猪丹毒二联苗(或加猪肺疫三联苗)。

25-30日龄:肌肉注射伪狂犬病弱毒疫苗。

30日龄:肌肉或皮下注射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疫苗。

30日龄:肌肉注射仔猪水肿病菌苗。

35-40日龄:仔猪副伤寒菌苗,口服或肌注。

60日龄:猪瘟、肺疫、丹毒三联苗,二倍量肌注。

90-120日龄:肌注两次口蹄疫疫苗。

后备公、母猪

配种前1个月:肌肉注射细小病毒、乙型脑炎疫苗。

配种前20-30天:肌肉注射猪瘟、猪丹毒二联苗(或加猪肺疫的三联苗)。

配种前1个月:肌肉注射伪狂犬病弱毒、口蹄疫、蓝耳病疫苗。

经产母猪

空怀期:肌肉注射猪瘟、猪丹毒二联苗(或加猪肺疫的三联苗)。

初产猪:肌注一次细小病毒灭活苗,以后可不注。

头三年,每年3-4月份:肌注一次乙脑苗,三年后可不注。

每年:肌肉注射3-4次猪伪狂犬病弱毒疫苗。

产前45天、15天:分别注射K88、K99、987p大肠杆菌腹泻菌苗。

产前45天:肌注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三联疫苗。

产前35天:皮下注射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灭活苗。

产前35天:肌注圆环病毒、猪瘟细胞苗、伪狂犬疫苗,每次间隔时间为7天。

哺乳仔猪

哺乳期间尽量减少疫苗的免疫,主要依赖母源抗体。

保育猪

每接种一种疫苗后应有一定的生长停滞期,因此应尽量减少疫苗的使用。

通过以上步骤和原则,可以制定出一个科学合理的猪免疫程序,确保猪群在不同生长阶段都能得到有效的免疫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