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创业网-为互联网创业者服务

怎么理解执行的变更程序

执行的变更程序主要涉及 在民事或刑事执行过程中,因特定法定事由的出现,导致执行主体、执行标的或执行方法发生变更。以下是关于执行变更程序的一些关键点:

执行主体的变更

定义:执行主体的变更是指因法定事由,原执行主体将其给付义务转由其他主体承担,原被执行主体不再存在。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三条规定了在执行过程中发现案件不宜适用简易程序时,应裁定转为普通程序。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执行中变更、追加当事人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九条规定,申请执行人将债权依法转让给第三人,且书面认可第三人取得该债权,该第三人可申请变更、追加其为申请执行人。

执行和解协议的变更

定义:执行和解协议的变更是指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对原和解协议内容进行修改,并向人民法院提交变更后的协议。

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和解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五条规定,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变更执行和解协议,并向人民法院提交变更后的协议,或由执行人员将变更后的内容记入笔录,并由各方当事人签名或盖章。

执行程序的变更

定义:执行程序的变更是指在刑事判决、裁定的执行中,因法定情形需要对罪犯已确定的刑罚内容或刑罚的执行方法加以变更。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和司法文件对执行程序的变更进行了详细规定。

变更程序的具体操作

发现错误时的程序:下级法院在接到执行命令后、执行前,发现有停止执行的法定情形时,应暂停执行,并立即将请求停止执行的报告和相关材料层报最高院审查。

申请执行人的变更:在民事执行程序中,生效的诉前调解书确认的债权人因某些事由需要变更,如债权转让,应按规定程序处理。

追加执行主体:执行机构在执行程序中可以直接裁定变更、追加执行主体,包括变更、追加申请执行人和被执行人。

建议

在执行过程中,如果遇到需要变更执行主体、执行标的或执行方法的情况,建议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和司法文件的规定进行操作,确保变更程序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同时,当事人应充分协商,确保变更内容的合法性和可执行性,避免因程序不当导致执行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