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工伤程序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申请工伤认定
单位申请:单位应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起30日内,向当地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申报工伤。如果单位未申报,工伤职工个人也可以在事故后一年内自行申请工伤认定。
所需材料:申请工伤认定需要提供工伤认定申请表、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等材料。
劳动能力鉴定
申请条件:等工伤认定下来后,如果工伤对工作能力造成了影响,可以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鉴定结果:鉴定结果会分为不同的伤残等级,从1级到10级,1级伤残最严重,赔付最多;10级伤残最轻微,赔付也相对较少。
工伤报销申请
申请条件:在完成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程序后,工伤职工可与用人单位协商工伤赔偿事宜,并携带工伤认定决定书、劳动能力鉴定书等资料向工伤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工伤保险待遇。
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待遇内容:根据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结果,工伤职工可享受相应的工伤保险待遇,包括医疗费用报销、停工留薪期工资、伤残津贴、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等。
后续处理
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如果用人单位对工伤认定结果或者核定的工伤待遇不服,可以在60日内提起行政复议,或者在6个月内提起行政诉讼。
劳动仲裁:如果用人单位不配合或者不承担自己应当承担的赔偿金额,员工可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或者劳动合同履行地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主张工伤待遇。
建议:
及时就医并报告单位:受伤职工应尽快到工伤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并告知医生是因工作受伤。
收集证据:包括劳动关系证据、事故相关证据、医疗诊断证明等,以便在申请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时使用。
咨询专业人士:在申请过程中如有疑问,可以咨询律师或当地社会保险部门,确保申请过程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