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指数之所以表现强势,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财务压力消化与业绩提升
创业板首批上市公司在2010年左右IPO,随后两年经历财务压力和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实施。到2013年,这些公司限售股解禁,加上募投项目达产和管理层业绩动机,推动股价上涨。
经济转型与政策扶持
政府换届后,经济增速下调的预期得到消化,新一届政府推动产能过剩行业淘汰和整合,经济弱复苏格局确认。创业板作为新兴产业聚集地,符合国家经济转型方向,得到政策扶持,吸引了资金关注。
市场做空机制缺失
沪深300指数与股指期货挂钩,便于大资金做空蓝筹股,而创业板没有类似机制,市场资金无法做空创业板股票,使得个股在持股人齐心不卖的情况下,股价不易大跌。
行业蓄势与政策支持
在政府鼓励信息领域消费之前,互联网、智能终端、传媒等行业已在蓄势。国家出台各种扶持文件,为市场炒作提供了政策支持,推动了这些行业的上涨。
权重股表现强劲
创业板指的100只成分股票中,前22家权重股市值占到板块的28%,这些公司业绩同比增速达50%,对创业板指数的强势上行起到了关键作用。
资金流向与板块轮动
沪深300指数与股指期货挂钩,资金在恰当的时机做空蓝筹股,导致资金流向创业板等弱周期行业。创业板内部板块轮动良好,一个板块休整时另一个板块启动上攻,形成良性互动。
高成长性特征
创业板指数主要由成长性较强的中小市值公司组成,这些公司具有高业绩增长潜力和创新能力。在市场情绪好转、风险偏好提升的牛市阶段,投资者更愿意为这些高增长预期支付溢价,推动指数反弹。
市场情绪与投资者预期
全球经济复苏背景下,资本流动加速,投资者流向高收益、高成长性的新兴市场。创业板指数的上涨反映了投资者对未来经济增长的乐观情绪和科技股作为先锋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创业板指数的强势表现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财务压力消化、政策扶持、市场做空机制缺失、行业蓄势、权重股表现强劲、资金流向、高成长性特征以及市场情绪和投资者预期等。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创业板指数的持续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