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创业网-为互联网创业者服务

程序性学习怎么教

程序性知识的教学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和方法进行:

任务分析

对示范的动作技能或认知操作进行任务分析,明确学生必须具备哪些基础知识、技能,确定有待示范的动作单元序列。如果学生缺少基础知识、技能,那么应首先进行这方面的教学。

示范与讲解

选择适当的示范方式,创造学习情境。依据动作特点、学生特点和设备条件,可选用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机等媒体呈现动作,通过重放、慢放、定格等控制手段,让学生对动作有细致的观察机会,教师也可有更多时间指导学生,帮助学生理解动作。

按顺序逐一示范分解的动作或操作,同时给予言语讲解,指导学生理解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认识到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以利于学生形成明确的“目标意向”和自己可能达到的作业水平预期。

练习与反馈

提供练习时要注意内容、速度、时间分配和形式的多样化。练习的内容应包括分类问题、包含正例和反例的问题,以及动作步骤在什么条件下使用的问题。练习的速度应从慢到快,时间分配应分散优于集中,形式应多样化。

反馈是保证程序性知识准确性的有力手段。反馈应针对程序性知识的不同类型进行,显示学生行为表现是否正确,并指明原因,尤其是答案错了,要使学生明白答案错在哪个部分或什么地方。

变式与比较

变式是促进概括化的有效方法。通过变式练习,使规则的陈述性形式向程序性形式转化。比较是指在呈现感性材料或例证时,与正例相匹配呈现一些较易混淆的典型反例,以促进分化的顺利进行,并提高其准确性。

辅助辨别策略

教师运用一些独特的、想象的、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辅助方法,来增强学生对符号模式、规则等的记忆和辨别。

条件化策略与分解性策略

教师要经常注意提醒和帮助学生进行将知识“条理化”的工作。分解性的训练能促进学生学会建立子目标的策略,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防止学生形成不恰当的程序组合。

循环与反思

在完整一轮的教授后,学生基本能掌握程序性知识的前因后果,但也一定会有疑惑需要反馈。注重学生的反馈也是对教学的反思。通过学生的反馈为其解疑的同时,教师也应该反思为什么学生会产生这样的疑惑,这样的反思有助于第二轮的教学。

引导与自主探究

强调教师“引导”的方法、技巧及其重要性,使学生能自主地去探究知识而不是老师一味地去灌输知识。通过提出“怎么做”的问题,将程序性知识首先转化为陈述性知识进行展示,对教学目标进行告知,让学生在新知识与旧有知识之间形成一定的联系,并运用形象性例证引发学生思考。

通过以上步骤和方法,可以有效地促进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并自动化程序性技能。